首  页 信息公开规章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最新公开信息 信息公开栏目 依申请公开 信息公开检索 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栏目 >基本概况 >发展规划计划 >正文
信息名称:广东金融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 附件下载:
信息索引: 生成日期:2010-04-30 09:44
发布机构: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主题词:

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我院从一开始就迈入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开创我院教育事业新局面,为广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广东做出应有贡献,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以及《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编制我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世纪之交,我国政府采取了两大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举措,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理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使高校的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4年的1,731所。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6.19%剧增到2005年的21%;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100万,居世界首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我国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我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处理好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在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化大力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院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无论规模还是质量离上级要求、社会期望和我院自身的发展目标都尚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亟需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伴随全国高等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广东省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共有普通高校102所,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本科院校37所,位居全国第五;高职高专院校65所,位居全国第二。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宽口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与其他教育发达省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言,江苏29%,浙江超过25%),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适龄青年对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据预测,2005、2006、2007年,广东省高中毕业生分别为38.5万、45万和50万人,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广东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制定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决定在规划期内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使全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达到25%、2010年达到28%、2015年达到40%、2020年达到50%,使广东省的高等教育逐步从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我院作为一所省属院校,理当为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院经过50多年尤其是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优势、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目前,学院办有两个校区(广州校区和肇庆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805亩,设有10系、2部,开设19个本科专业(方向)和26个专科专业(方向),全日制在学生逾12,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学生逾10,000人。专任教师4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51人(教授35人、副教授9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80人(博士25人、硕士228人)。建有1个货币博物馆、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119万元。图书馆藏有62万册纸质图书和20多万册的电子图书。学科建设已经起步,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科研质量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好评,生源充足、就业率高(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为我院发挥后发优势、再创新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要达到上级要求、满足社会期望、实现自身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化大力气去解决、许多困难需要下定决心去克服。目前,我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2)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尤其缺少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3)学科结构较单一,省级重点学科和名牌专业阙如,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与专业优势有待培育。
(4)教学、科研缺少标志性成果,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5)规模扩张受诸多因素限制,本专科专业及学生数量结构倒置。
这些因素均成为制约我院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总之,对刚刚“升本”的我院来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我院既面临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统筹规划,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的要求,秉承“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输送人才资源。
“十一五”期间,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主;两个校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以校本部为主(校本部主要承担本科教育,肇庆校区主要承担专科教育);形成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金融学科为龙头,法学、文学、工学、理学相呼应的学科架构;立足广东和“泛珠三角”,辐射全国,为广东及其他地区培养和输送“好用、顶用、耐用”的应用型人才。
在办学特色方面,突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坚持管理性应用和技能性应用并重、本专科各有侧重的原则。就本科而言,重在管理、兼顾技能,培养管理应用型人才;就专科而言,重在技能、兼顾管理,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机制;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应用研究为主,选择和形成若干个重点研究方向,持之以恒、长期积淀、形成特色、扩大影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服务。
在“十一五”期间,我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以人才求发展、以学科求优势、以科研求品牌、以改革求活力、以管理求高效、以“产品”求市场的发展思路,把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跨越式发展和稳健发展结合起来,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努力实现学院的近期发展目标,使学院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学院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质量求生存。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我院要在“高手如林”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尤其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发展目标,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各项教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以规模求效益。办学规模是办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只有形成相当的规模,才能有效发挥我院办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因此,扩大办学规模在我院初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也是我院在“十一五”期间要解决的急务。此外,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改变目前我院本专结构倒置的问题,大力扩大本科教育,逐步压缩专科教育,尽快实现我院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
——以人才求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人才;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因此,我院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校之路。要建立一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建设机制和具有竞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要以品德建设为灵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教学科研人才、党政管理人才和后勤服务人才的建设,重点加强教学科研人才的建设,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以学科求优势。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和资本。本着“基于现实、着眼未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原则进行学科建设,强固传统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型学科,凸显研究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藉此显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以科研求品牌。科研实力是衡量高校强弱的标志,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高校品牌的最佳广告。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科研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建设一支勤于科研、治学严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以学科为据点建设一批科研团队,形成理论研究为龙头、应用研究为主体,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齐头并进的局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学院“扬名立万”。
——以改革求活力。改革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源泉,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结合我院实际与时俱进地对我院的各项工作进行改革,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的改革,探索现代大学制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充分激发我院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进取心和创造性,把我院打造成为一所更具凝聚力和创造力、充满活力的高校。
——以管理求高效。管理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杠杆。要加强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进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把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抓好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以“产品”求市场。“产品(学生)”是高校最大的财富,优质“产品”是高校最大的“品牌”。培养优质“产品”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从学生找市场转变为市场找学生,实现上游市场(生源)旺盛、下游市场(就业)旺销的“双旺”局面。
三、我院“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我院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型;加强学院的各项建设,通过广东省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以优良成绩迎接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学科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狠抓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出精品、创品牌,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办学规模:到2010年,办学规模达到18,000人,其中本科生15,000人左右、专科生3,000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稳定在10,000人的规模。
——办学层次: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
——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建立3个校级重点学科,力争成功申报2个省级扶持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学科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到2010年,我院本科专业(方向)达到40个左右,并力争建设一批省级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师生比控制在1:20以下,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达到教职工总数的80%以上,专任教师总量达800人以上。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左右(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60%以上(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以上);双强型(教学、科研)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达20%以上、复合型(具备两门以上异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达10%以上。按照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培养2-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5-6名学术带头人、50名校级学术骨干,力争培养1-2名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教学建设:成功申报1-2个省级名牌专业、3-5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3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参照国家及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标准,在实验场地、设备、师资、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并根据需要增设新的实验室,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超过80%;在此基础上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至少在3个以上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培养10名以上校级教学名师,力争获得2个以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科研建设:以学科为据点建立多个研究基地(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力争建成1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每年召开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次;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办成核心刊物;校级课题立项每年达到50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3-5项,实现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0.6篇以上);每年出版专著2部以上。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生均计算,生均图书100 册(总数达150万册);占地面积54平方米/生、教学行政用房9平方米/生、宿舍面积6.5平方米/生、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00元/生;每100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 10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7个;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0%。
——人才(学生)培养质量:按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每个专业每年在公开刊物发表1篇以上的科研论文、获得1项以上的省部级奖励;每个学生获得1个以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或其他国家级考试证书;80%以上的学生在国家级英语考试中达到430分以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7%以上;升研率每届达到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加拿大北爱尔伯特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教育联盟等院校开展专本、专本硕、本硕项目的合作,力争在5年内选派20名教师和300名学生到上述大学和其他外国高校学习,每年引进10名以上外教、1-2名外国专家和1门专业精品课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启动和发展我院的留学生教育。
——职工福利:在保基本建设、保教师供房和分期还贷的前提下,开源节流,实现教职员工的收入与福利适度增长。
为了实现我院“十一五”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院将采取如下措施。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建设,选举产生强有力的学院党委,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一个“依法行政、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院领导集体。深入持续地开展固本强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纪律教育月活动,充分发挥党委的集体领导作用、党总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骨干作用,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党政管理机构和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划清各部门的职能,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任人唯贤、量才使用的原则选拔和配置中层和基层领导干部,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保证学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健全各种教学、科研指导和评估机构,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公室、教学督导小组等机构的职能,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评估和监督。
根据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健全系(部)教学管理机构与职能。
(1)调整和完善系(部)设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二级学院。
(2)完善系(部)的内部机构设置,成立系(部)办公室,健全教研室的设置。
(3)加强和完善系(部)的教学科研管理职能,使教学科研管理逐步实现从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过渡。
(二)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依法办学,从严治校
根据《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规章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灵活、高效的执行机制和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按照“分类管理、务实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党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财务与后勤管理),严格依据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人(个人及部门)、事(工作)、物(财务及校产)进行管理。改革现行人事制度,推行岗位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形成一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健全评估与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一种“人人尽责、事事到位”的良好局面。
按照“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精品人才”的思路,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我院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我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按照“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针扩大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素质。
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我院发展目标以及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引进制度,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任教师;聘请一批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到我院担任兼职教师,增加师资总量,使师生比保持合理的比例。
2.加强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引进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和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工商管理、经济法等二级学科领域的高素质学科带头人;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引进一批具有发展后劲的教授和博士。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改善和优化我院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在职进修、业务调研、攻读学位、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制度。
(2)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每年选拔10名左右具有快速提升能力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实现职称晋升,提高我院高职称教师(尤其是教授)的比例。
(3)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们能够快速实现学历升级,提高我院高学历教师(尤其是博士)的比例。
(4)分批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调研,了解和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4.注重“双强性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复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改善和优化我院的师资结构。
5.加强师德教育,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规范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制定《广东金融学院教师职务聘任条例》,严格教师聘任制度;制定《广东金融学院教学名师评选与奖励办法》,把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高规格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制定《广东金融学院教师工作规范》和《广东金融学院教学差错与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严格教学纪律,净化教学秩序。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科研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我院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学科与科研建设无疑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化大力气加强我院学科与科研建设。
1.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学科评选办法》的要求和我院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广东金融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我院的学科建设。
2.在大力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法学、文学和工学,适时发展理学,拓展我院学科门类;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和金融、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工商管理、经济法等二级学科的建设,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广东省重点学科。
3.加强学科管理机构与学科梯队建设。成立院、系二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学科建设责任制; 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以学科为据点、研究方向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建设梯队与学术研究梯队;采取独立、系所合一、与外单位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强研究所的建设。
4.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督促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设立学科与科研建设专项经费,建设配套的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为学科与科研建设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5.聚焦科研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做好各种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包括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立足省部级课题、争取国家级课题,大力鼓励教师争取横向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学科与科研建设。鼓励教师进行原创性研究,发表系列标志性成果,以科研成果建立学科优势。
6.突出科研为地方服务的特色。
(1)强化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把科研重心转向应用研究。
(2)以学术会议和科研课题为纽带,加强与区域性组织、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尤其是区域金融研究,为政府及企业决策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服务与智力支持。
(五)加强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质量建设,振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院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1.树立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确立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和双向的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意识。
2.加大对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资金保障和硬件支持。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按不低于学费收入的30%的经费进行教学投入,确保四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到位;加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3.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指南,按照“盯紧硬指标、硬化软指标”的思路,加强各项教学建设。如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名师、教学基础文件、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实践教学、图书资料等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3)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小组以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作用,对教学运行过程的质量与教学软件建设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严把教学质量关。
5.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
(1)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探索和实施“双证式”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精练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开展以应用为主导的研究式教学,从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转向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水平。
(3)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培养“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7.建立人才培养跟踪制度和毕业生人才库,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
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推进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建设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培育大学精神气质,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1)对师生广泛、深入地开展我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教育,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2)加强师德教育,强化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管理,加强教风建设,培育“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
(3)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法按章加强学生管理,培育“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优良品德。
(4)对干部队伍进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使各级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培养一支领导放心、师生满意的干部队伍。
(5)通过多种方式和载体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育“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的优良校风,培育独特的学院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2.合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一个布局优美、结构合理、功能适宜的新校园。
通过多渠道(财政拨款、政府贴息贷款、学费收入、社会捐助、校产收入等)筹集办学经费,按照实用和美化并重的原则和园林化、现代化、人文化的要求,总体规划、分步建设,抓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1)争取上级支持和周边单位合作,不断扩大征地面积,力争校园占地面积在2010年达到1,000亩以上。
(2)投资6.2亿元用于北校区的征地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分三期完成新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宿舍、饭堂、体育馆和体育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建设工程。
3.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一个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
本着“够用、实用、好用”的原则,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数字化、高集成的教学科研平台、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
(1)继续完善校园网建设。
(2)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3)在全院实行学生“一卡通”,提高服务与管理效率。
(4)创造条件建设虚拟大学,实现教育信息化。
大力拓展公共关系,密切同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大力争取上级部门对我院办学的政策支持、信息支持和财力支持;加强与各种教育评估机构的联系,密切与相关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的联系,拓展、加强与热心支持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校友和企业家的联系,加强与相关名校和同类院校、科研院所、杂志社和新闻机构的联系,加紧与学术大师、教学名师等学界名流的联系;进一步开拓国际交往,尤其是要大力拓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知名院校和学术大师的联系,形成一个内外互补、纵横交错的外联网络,为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东金融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052010年)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我院真正实现由专科向本科转变和确保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为使我院升本后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为使我院在广东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截止到2005年5月底,学院有专任教师391人。其中,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任教师比例如下:
1.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35人,占教师总数的8.95%;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16人,占教师总数的29.7%;中级职称的教师155人,占教师总数的39.6%;其他人员85人,占教师总数的21.7%。
2.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80人,占教师总数的46%(其中博士37人(含在读博士), 硕士119人,研究生24人);本科208人(其中研究生在读45人),占教师总数的53.2%;大专 3人,占教师总数的0.8%。
3.从年龄结构上看,经过近几年的人才引进和接收新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我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年龄降到了40.1岁,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绝大部分都为中青年教师。
4.从学缘结构上看,我院基本上没有老大学的近亲繁殖现象,各学科专业的教师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另外,我院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银行等业务部门工作的经历,具有双师资格。
5.从专任教师比例上看,专任教师占教工比例为 58%。从自身纵向发展来看,我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改善,总体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1.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学历结构偏低:我院39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37名,仅占教师总数的9.5%,具有本科和个别本科以下学历的教师有211人,占教师总数的54%。职称结构亦偏低,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只有3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95%,而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有240人,占教师总数的61.4%。
2.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偏少。近年来,虽然引进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但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总体数量仍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学科梯队建设中后备人选不足。相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与此同时,高院之间新一轮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引进、培养和提高。
3.教学研究不够,教育手段相对滞后。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加上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对教学研究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改文章不多。同时,学院虽然也大力推进教育手段的改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多媒体教学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
4.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学术成果数量偏少,水平偏低。
5.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部分教师缺乏起码的师德修养和工作责任心,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测评中,许多学生反映我院教师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缺乏应有的教学方法和起码的教学艺术。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通过引进、培养高学历、高职称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完善师资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力争在五年内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我院“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评促建,整体规划;完善机制,重点突出;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以评促建,整体规划,即指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将紧紧围绕本科评估这个学院现阶段中心工作进行,要根据本科评估的各项指标要求对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力争通过本科评估工作来促进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完善机制,重点突出,即指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将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阶段,力争通过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逐步形成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同时,在目前我院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要采用以主干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避免绝对平均主义。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即指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师资队伍建设将进入平稳发展期,从学院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这一时间的师资队伍建设,将采用高职人员从本院教师队伍中选拔培养为主,新进教师以“硕士”30岁以下、“博士”35岁以下为准入条件,人才引进主要为学科带头人的发展战略。
1.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院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常抓不懈。
2.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将培养、引进与使用、提高有机相结合起来。
3.注重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倾斜,以“金融学科为重点,经济学科为基础,各门学科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重点学科的优秀人才。
5.注重提高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大力提倡、促进、激励跨学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为学院教学、科研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6.坚持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流动站的作用。
7.坚持点面结合,既要培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又要培养完整的学科梯队。
8.实行有效措施稳定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创造适于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好氛围。
9.成立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遵循“稳定巩固,培养提高,引进充实,重点选拔,形成机制” 的方针,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善于教书育人,强于科研教研,结构合理,富于活力,相对稳定,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师资队伍。
1.教师总量。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的数量也要同步增长,师生比应保持在1:18左右。其中正高职称教师占10%,副高职称教师占40%,争取在2010年前,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的比例增加到65%。
2.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梯队建设。争取在2010年前,拥有在本省具有较高知名度、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专家2至3人,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3至5人,博士生导师5至7人,硕士生导师10至2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 20至30人。
3.年龄与学历结构。注意引进40岁以下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适度降低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增大中年教师的比例,保持老、中、青的合理梯队结构。
4.基本素养。加强德教育,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所有教师都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提高专业素养,力争在2010年以前,使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20%以上;加强教师讲、演、写、画等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的培养,使所有教师都能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5.教学与教研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使所有教师的教育观念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和教学名师的培养,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研究教育规律的良好氛围,使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6.科研、学术水平。加强教师的科研、学术意识,使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注意打造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科研团队,力争在2010前涌现出1至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集体;采用扶持性、保护性措施鼓励教师个人从事科研工作,力争在2010年前培养出5至10名科研、学术骨干。
7.实践经验与实验、实习指导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实习室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业务部门挂职锻炼,力争在2010年有20%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8.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能力。注意提高广大教师的外语水平,使大多数教师都具有阅读外文专业书刊的能力,10%以上的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四、实现“十一五”期间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基本目标的主要措施
1.按照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的人事管理运行系统。
2.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的有关规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有能力的教师尽快取得较高一级的职称,使职称评审工作继续成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杠杆。
3.在分配制度方面,强调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教师的倾斜力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4.关心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如住房、骨干教师夫妻两地分居、子女上学、就业等实际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1.注重选拔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千、百、十工程”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
2.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使他们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给以重奖。
3.发挥“培养对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的队伍建设,如学院在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报等方面均向“千、百、十工程”学术带头人倾斜,鼓励他们承担国家、省级、学院或金融部门的重大课题,努力参与我省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对策等研究,同时,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千、百、十工程”的培养对象,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或召开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术活动,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5.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高等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博士点基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基金”及“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基金计划,促进“千、百、十工程”入选者和年轻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6.加强院际合作、院所合作、院企合作,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网,鼓励教师参与院外重点项目、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和兼任其他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活力。
1.继续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即“教授工程”和“博士工程”。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一方面要给予住房补贴、交通工具补贴、安家费补贴,以减少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但更重要的是为其事业上的发展搭建平台,使其感到人尽其才。
2.突出办学特色,多渠道引进急需人才。学院在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将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应用性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引进急需人才,以解决我院师资结构短缺问题。
3.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减少人才引进数量。“十一五”期间我院的人才引进的重点是重点和急需学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双高人才,引进方式仍采用公开招聘、专家推荐和本人自荐,但引进的数量将大大减少,引进的标准也会有所提高。
4参照国内外其他高院的作法,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高薪聘请其他高院、研究院(所)和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来我院工作,不调人事关系,时间可长可短,按工作量付酬。
5.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我院兼职教授,请他们定期来我院讲学、指导工作,或在其所在单位帮助我院培养人才或承担重大研究任务。
6.与一些在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的专家进行项目合作,请他们承担部分教学工作或科研任务,按项目合同付酬。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无论是新补充教师还是在岗教师都要通过脱产或在职等形式参加各类培训。学院将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职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到国内其他高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参加短期培训等。
2.讲师五年以上,至少安排三个月培训,如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等;副教授四年以上,至少安排三个月培训,可以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或选派出国等;教授力求每年参加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等。
3每年有步骤、有重点地选拔一批45岁以下优秀中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赴国外著名高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有计划地选派部分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和学科建设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
4.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学习,定期请国内外专家举办有关方面的讲座;加强教师外语、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对其进行考核;实施“双语教学”师资选拔与培养工程,定期举办“双语”教师培训班,每年选送部分教师出国进行双语课程学习。
5.加强教师在职学习审批制度,被选派出国或攻读学位的教师必须是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近年来工作量饱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选报专业必须与本人现从事学科方向一致或为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研究方向。

广东金融学院学科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抓好学科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凸显学校的整体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无疑是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1998)、《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教育部,199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教育部)、《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文件的有关精神和规定,编制我院学科建设规划(2006-2010)。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树立“教学为本、学科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本着“基于现实、着眼未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原则进行学科建设,形成一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服务、输送人才资源。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建设金融学科和管理学科,适时发展法学、工学和文学;到2010年,形成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以金融学科为龙头,法学、工学、文学和理学相呼应的学科架构。在规划期内,我院的学科建设应达到如下目标:
建设3个校级重点学科,并力争成功申报2个省级扶持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成功申报2-3个名牌专业和10门省级精品课程。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为我院在“十二·五”期间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
以一级和二级学科为据点建设10个校级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并力争建成一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使之成为我院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的前沿阵地。以研究基地为核心建设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凝聚科研力量,形成科研团队。按照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培养2-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5-6名省级学术带头人、20名省级学术骨干,力争培养一名国家级学科带头人。
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约束机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开展原创性研究,形成以研究方向为主线的科研传统,以科研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校级课题立项每年达到50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5-8项,实现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0.5篇以上);每年出版专著2部以上。
到2010年,我院的本科专业(方向)达到40个左右。
1.2006-2007年学科与专业设置
(1)学科门类
①主要学科门类:经济学、管理学
②相关学科门类:法学、文学、工学、理学
(2)专业设置
①经济学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投资经济学
②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用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审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
③法学:法学、知识产权法、思想政治教育
④文学:英语(商务管理)、英语(商务翻译)、英语(国际商务)、广告学
⑤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⑥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3)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
2.2008-2010年学科与专业设置
(1)学科门类
①主要学科门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
②相关学科门类:工学、文学、理学
(2)专业设置
①经济学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投资经济学、金融工程
②管理学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用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
③法学:法学、知识产权法、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
④文学:英语(商务管理)、英语(商务翻译)、英语(国际商务)、广告学、新闻学
⑤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
⑥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经济学
(3)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健全机制,稳步推进我院学科建设。成立院系二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院系二级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实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对学科建设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学科建设顺利进行。
(二)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梯队。制定《广东金融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评选办法》和《广东金融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方案》,造就一批在学术领域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物。
(三)加强学术研究基地的建设,按科研建制化的要求成立相关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凝聚科研力量,形成科研特色和科研优势,打造科研品牌,力争使我院的科研成果在全省的综合排名位列前10名。
(四)实施“金鹏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规划期内,遴选3个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期,申报2个省级扶持学科,并从中遴选1门学科申报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教育部)和《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办法》的要求, 在各个方面对重点学科建设给予支持和保障。
(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做好新专业的申报工作,并根据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改造,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专业体系;按照《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指标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育部)、《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评估方案》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教育部)的要求,加强专业整体建设,为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审、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申报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做准备。
(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根据国家及广东省关于建设基础课教学试验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在试验场地、设备、教师、教材等各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做到高起点、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新的图书馆,扩大图书藏量,设立专业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良的软硬件环境。



广东金融学院校园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实施的“教育强省”、“科技兴粤”战略,实现广东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2010年全省人均入学率达到25%的目标,适应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级复合型金融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完善我院的基础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环境和促进我院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特制定广东金融学院“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我院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的关怀,在省、市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院的积极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我院在院本部原址的西部、北部扩征560亩土地建设北校区,我院北校区建设已获广州市规划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北校区的征地工作按程序已进入报批和领取《土地使用证》阶段,至此,我院的校园面积将达到近730亩。我院“十一五”校园建设发展则以北校园的建设为主。当北校区全部工程项目建成以后,我院将成为教学功能完整,教育设施齐备,达到15,000名学生规模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由于北校区与院本部结合为一个完整的校区,北校区的建筑风格将与院本部的趋于一致。
北校区场址位于我院现院本部校区的西面和北面,占地面积560亩,呈不规则方形,建设用地由果园、鱼塘及少量耕地组成,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良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执行情况,北校区拟定总建筑面积为231,103平方米,可容纳8,000名学生住宿和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可满足15,000名学生使用,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可满足全体教职工使用。项目建设主要为教学与行政办公、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设施。详见下表:
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单位:平方米
序号
建筑类别
建筑规模
建设内容
1
教学办公区
89,003
教学楼、行政楼、图书信息中心
2
后勤生活区
101,090
食堂、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
3
体育运动区
41,010
体育馆、风雨操场、田径场、其他运动场
4
公用工程
停车场、绿化、道路、广场
合 计
231,103
北校园与院本部联结在一起,距离广汕公路1.5公里,由天河区龙洞街迎福路与之相联系,迎福路是双向四车道公路,道路状况良好。现有39路公交车到达学院门口,交通便利,水、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通信线路就近接通即可使用,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北校区建设(静态)总投资估算61,407.95元(不含建设期利息)。项目建设建筑工程投资估算23,745.15万元,其中院系办公楼3,426.22万元、教学楼3,762万元、图书信息中心7,260万元、风雨操场540万元、体育馆2,118.30万元、田径场630万元、其他运动场232.50万元、大学生活动中心622.80万元、食堂1,896万元、公用建设如绿化、道路、广场等3,257.33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12,656.05万元(不含学生公寓)。其他费21,774.03万元(内含征地费19,600万元、勘察设计费771.85万元、工程建设监理费514.56、建设管理费643.20万元、施工图审图费115.78万元、工程保险费128.64万元)。预备费3,232.72万元。由于学生公寓属后勤社会化范畴,国家不作投资,由院校自行解决,故不包含在内。
北校区建设总投资61,425.95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资金来源,由财政专项、财政贴息贷款、银行贷款组成。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1,5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59,925.95万元,获政府批准贴息贷款23,600万元,拟再申请36,325.95万元,学生公寓建设由于属于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列,建设资金由学校自行筹集解决,金额总数为8,010万元,设备安装费用为1,141.50万元,合计为9,151.50万元。
因为我院北校区征地面积超过300亩,批准权限在国土部,报批工作和有关校园规划报批工作需要一年时间,因此,北校园的建设开工日期准备安排在2006年1月1日。
由于征地支付的地价款已达到约19,600万元,目前我院的财政专项拨款与贴息贷款仅剩下约5,500万元,2006年的建设工程主要是安排三通一平等基础建设项目,因此,我院将继续争取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在新的贴息贷款到了的情况用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全部的校园建设。第一期,首先建设教学楼、图书信息中心、风雨操场、田径场、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宿舍、第一座食堂和部分公用工程;第二期,将建设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宿舍和第二座学生食堂、行政办公楼和建完公用工程;第三期,将建设可容纳2,000名学生的宿舍和体育馆。另外,按照教育部[2004]4号文的要求,我院土地面积按人均54㎡标准,以15,000人标准计算为1,216.217亩,缺口为486.217亩,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再征地486.217亩。
七、投资效益分析
北校区建设项目完全建成之后,我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实现了我省2010年的教育发展目标,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方位的增长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初步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为培养适应本世纪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促进我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北校区的建设完成后,将基本解决我院招生规模与教学用地、教学和后勤用户面积严重不足的矛盾。我院的各种办学条件均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使用我院的办学条件达到省内院校的一流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教学设备精良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省及华南地区培养更多的既有国内金融业务拓展能力,又熟悉国际经济、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促进我省金融的发展。


广东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